找到相关内容506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古龙小说与佛教文化

    动物也许就是人。  有的人好像天生就运气,所以永远都活得很开心。  杨凡就是这种人,无论谁想要这种人生气,都很不容易。  杨凡淡淡道:“一个人自己做事若太不小心,最好就不要怪别人、埋怨别人。”  他的...一样,又有谁能预知自己的命运。  所以人们又何必为它的命运伤感叹息?  菊花若有知,也不会埋怨的,因为它已有过它自己的辉煌岁月,已受过人们的赞美和珍惜。  这就已足够。  长街的一端,是无边无际的荒原;...

    郭汉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183159613.html
  • 佛教法师和当代心理学的对话(1)

    并不体恤这一点,使得她也开始埋怨男友,又很不安地压制自己对男友产生的敌意,自此两人的关系便蒙上阴影。  法师:真正了解因果法则的人,是不会轻易动怒的。因为,他们知道这种情绪发泄若是出于自私的欲望,不但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243559967.html
  • 律制生活--论经忏佛事及其利弊得失

    能够令人肃然起敬。所以尽管有人要求继续维持下去,但也有人不时透出几句埋怨的呼声。事实上,经忏佛事不是创自佛教的教主释迦世尊,经忏佛事的出现却是由于佛陀的应化人间而来,不过不在佛陀的当世,而是在佛陀去世...

    圣严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6330960403.html
  • ‘处生中阴导引.阿赖耶识自解脱’,喻为鸽子归巢之修习导引

    的时候迷迷糊糊的、弄不清楚,可是当运势不顺时,问题就来了,我们说:“狐狸尾巴就露出来啦!”心中就开始埋怨或疑问-“我已经很认真在学习佛法、修行佛法了,怎么事情还是这样呢?”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-他是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21162112.html
  • 禅海六十年 ——“且以惠能自居 谈泳君的肯定”

    蠢动含灵却有佛性!”  “慧朗为什么却无?”  “为汝不肯承当!”  这是石头迁大师与潭州慧朗和尚的一段过节,这里所谓的过节就是一连串的为什么?就像是口渴仰雨淋,心中炽火盛;不肯张口喝水,埋怨雨水不熄火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04464006.html
  • 从不立文字到不离文字——唐代僧诗中的文字观

    ,可见贯休有对治诗的高姿态,诗魔似乎扰乱不了他。而齐己虽然保持诗僧的醒觉,却常受诗魔干扰,不得清静。显然齐己仍不肯认同诗是余事而已,他一面埋怨诗魔,一面又肯定诗可以助禅。其《寄郑谷郎中诗》诗云:“还应...

    萧丽华 吴静宜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15864081.html
  • 红尘外的茶香

    早已整治好热酒热饭。  御水使饮食毕,妻子又为他端上热茶,埋怨道:“不知这贡茶有什么好,巴巴的要跑那么远去打那‘扬子江心水’,作践得人几天几夜不得安宁。”御水使道:“你有所不知,这贡茶蒙顶甘露不仅滋味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483464888.html
  • 国禅学的发展(上)

    一块大石头抛在河里,自己绕着道儿回去了。到得家里,看见他父亲正在喝酒,就埋怨他父亲为什么把他锁在柜子里。他父亲只问他怎样出来的。他把经过说了之后,老贼便掀髯微笑道:‘你此后不愁没有饭吃了!’像这小贼能...

    胡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2665578.html
  • 正知、正见、正修行

    问题,有些家属不仅不信,还埋怨他(她)经常到寺院拜佛,烧香,逢年过节在那儿住着,或者给寺院打扫卫生啊,供斋呀……等等,占用了太多的时间。有的还挖苦说:“你看你信的啥?信不信都是一样吃三顿饭哪,该生病还...

    陈泉州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5465770.html
  • 早期佛儒孝道观的比较研究

    他们,内心只有忧愁,而无埋怨之意。到了父母年高的时候,一方面要为父母的长寿而“喜” ,而另一方面又要为父母的年迈而“曜”。(《论语,里仁》)由此可见,儒家在孝道观上是多么重视“敬”。  虽然“敬”是...

    广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34565819.html